close

澳門位於珠江三角洲的南端.以前是個小漁村.本名為"濠鏡"或"濠鏡澳",因為當時泊口可稱為"澳".

澳門及其附近盛產蚝(牡蠣),蚝殼內壁光亮如鏡,澳門因此被稱為"蚝鏡".後人把這個名稱改為較文雅的"濠鏡".

澳門的名字源於漁民非常敬仰的一位中國女神-天后,又名娘媽.

據說,一艘漁船在天氣晴朗風平浪靜的日子裡航行,突遇狂風雷暴,漁民處於危險.

此時,一位少女站了出來,下令風暴停止,風竟然止住了,大海也恢復平靜,漁船平安到達海鏡港.

上岸後,少女朝媽閣山走去,忽然一輪光環照耀,少女化作一縷青煙.

後來,人們在她登岸的地方,建了一座廟宇供奉這位娘媽.

十六世紀中時,第一批葡萄牙人抵澳時,詢問居民當地名稱,居民誤以為指廟宇,答稱"媽閣".

葡萄牙人以其音而譯成"MACAU",這便成為澳門葡文名稱的由來.

在澳門中西文化的和諧交融充分反映在建築文物中,如果把澳門當作是一個活的大展館,

它種類繁多的博物館,就像是一個個分門別類的展覽廳,讓人從不同的角度,

深入地了解和認識這個具有四百多年歷史的東西文化交匯點.

大三巴牌坊,是天主之母教堂(即聖保祿教堂)正面前壁的遺址.

聖保祿教堂附屬於聖保祿學院.該學院於1594年成立,1762年結束,是遠東地區第一所西式大學.

1835年一場大火燒毀了聖保祿學院及其附屬的教堂,只剩下教堂的正面前壁,大部分地基以及教堂前的石階.

自此,這便成為世界聞名的聖保祿教堂遺址.

本地人因教堂前壁形似中國傳統牌坊,將之稱為大三巴牌坊.

這座中西合璧的石壁在全世界的天主教教堂是獨一無二的.

來到澳門別的景點可以不去,但大三巴牌坊是一定要到訪的啦!

我們住的飯店(置地飯店)其實離大三巴牌坊不遠,但飯店的人員"擔心"我們迷路,建議我們乘坐飯店的車,

於是一群傻呼呼的台灣人坐了比計程車費貴一倍的黑頭車,繞了一下路到達大三巴牌坊.

沿著大三巴牌坊下的街道,淨是許多小吃店及名產古董店,為了擔心"不小心"沒吃到葡式蛋塔,

一見到有店家販售二話不說管它是不是最道地(瑪嘉烈)的先吃再說(果然事後沒再吃到了),

口味跟賣炸雞的爺爺有些不同,外皮相當酥內餡不甜,好吃^^

這家鉅記手信賣許多名產,分駐點也很多,我們選擇在鉅記買了點伴手禮,

也幸好有買了一點,因為從買了之後再也沒機會買了.

(本想在機場做最後血拼衝刺,結果因擔心颱風侵台,故提前一個班機等候補劃位回台,最後在機場裡啥也沒買,連店都沒逛到)

大三巴牌坊附近的街道.

古色古香的建築物紛紛改為現代的店面.

翻翻旅遊書上介紹附近有間"玫瑰堂",沿著指標走再找找路上的地圖,一度找不到正確地方.

只好再仔細研究一下旅遊書對照一下圖片,那知原來玫瑰堂就在我們正後方,

原本想像玫瑰堂應是粉紅色的建築物,最後竟是右上圖那個黃色教堂.

由聖多明我會(道明會)創建於1587年,是該會在中國的第一所教堂.

教堂初時用木板搭建,華人稱之為"板樟廟",又因教堂供奉玫瑰聖母,故又稱"玫瑰堂".

整座教堂建築富麗堂皇,其巴洛克建築風格的祭枟更是典雅精緻.

教堂旁的"聖物寶庫"收藏了三百多件澳門天主教珍貴文物.

說了這麼多應該進去一探究竟,但天氣太熱啦!大家提不起勁仔細研究,在門口拍張照就好啦!

太陽大到不像話,看我的眼睛快睜不開就知道了.

此時需要來點涼品消暑一下.又是從書上看到的名店(有做功課有差喔!).

義順鮮奶公司.超強的冷氣一進屋內暑氣全消.

再來招牌的燉奶頓時全忘了此季節是炎熱的夏天.燉奶口味跟香港的差不多.

在大三巴牌坊隔壁有間哪吒廟,這天我們正好遇上哪吒出巡.

哪吒廟位於大三巴牌坊後右側,創建於1888年,改建於1901年,廟內供奉哪吒.

哪吒廟與周圍建築相比,像一個建築小品,它不和舊城牆及大三巴牌坊競爭墩厚和雄偉,

而是通過簡單裝飾材料以不同的虛實對比手法,體現其輕巧別緻的形象.

哪吒太子出巡要肅靜迴避,不過觀望的民眾卻出奇的多,還有電視台的採訪,

最特別的是街上沒有交通管制,隊伍的後方有一大長串的車輛等候通行,

長長的隊伍阻礙了車輛,卻沒有聽到任何喇叭聲.

有華人的地方廟宇慶典少不了的舞龍.

看完哪吒遊行完後往飯店的方向前進,路上遇到永豐銀行,頓時覺得不像是身處異鄉,很親切耶!

澳門有名的杏仁糕,部分商店會有師父現場製作.

此影片是哪吒廟遊行的畫面,各位看官有空研究一下跟台灣的廟宇遊行是否相同,個人覺得少了八家將好像怪怪的耶!

 

愛評  http://www.ipeen.com.tw/i/澳門行必遊大三巴/comment/137235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shania 的頭像
    shania

    shania blog

    shan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4) 人氣()